【電纜網訊】3月1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方案指出,國家電網全力推動新能源發展,促進能源供給清潔化。加快電網建設,“十三五”電網投資約2.4萬億元,建設堅強智能電網,保障新能源及時并網和消納。加強輸電通道建設,跨省區輸電能力達到2.3億千瓦,輸送清潔能源電量比例43%,實現全國范圍資源優化配置。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行業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消費國,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但是,我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為主,油氣對外依存度高,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家,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要求緊迫。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我國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開辟了中國特色能源發展新道路。我們應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積極應對碳排放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持續推進碳減排,引領全球化治理行動。
國家電網公司牢固樹立“能源轉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電網發展,加大技術創新,推動能源電力從高碳向低碳、從以化石能源為主向以清潔能源為主轉變,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全力推動新能源發展,促進能源供給清潔化。加快電網建設,“十三五”電網投資約2.4萬億元,建設堅強智能電網,保障新能源及時并網和消納。加強輸電通道建設,跨省區輸電能力達到2.3億千瓦,輸送清潔能源電量比例43%,實現全國范圍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十三五”以來累計開工抽水蓄能電站21座、裝機容量2853萬千瓦,在運在建規模達到6236萬千瓦,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2020年底,公司經營區清潔能源裝機7.1億千瓦,占比42%。其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4.5億千瓦,占比26%,比2015年提高14個百分點,利用率達到97.1%;21個省區新能源成為第一、第二大電源;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發電量5872億千瓦時,減少電煤消耗2.5億噸、減排二氧化碳4.5億噸。
大力實施電能替代,促進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全面完成北方地區“煤改電”任務,累計完成1063萬戶,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建設,建成覆蓋176個城市的高速公路快速充電網絡,搭建全球規模最大的智慧車聯網平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貫徹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積極推動長江沿線港口岸電建設,累計建成岸電設施1203套,實現長江主要港口岸電基本覆蓋。在民航機場、沿海和內陸碼頭大力推廣以電代油,在工業領域推廣電窯爐、電鍋爐4萬余臺。近年來,累計實現替代電量8677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散燒煤4.8億噸、減排二氧化碳8.7億噸,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7%左右。
加強電力技術創新,促進清潔能源利用高效化。研發并全面掌握特高壓核心技術和全套設備制造能力,實現清潔能源大規模、遠距離輸送。建成國家風光儲輸、張北柔直等工程,探索新能源友好接入和綜合利用新模式。建設“新能源云”平臺,提供新能源消納分析、電源并網、補貼申報、交易結算等一站式服務。在新能源電廠并網與運行控制領域,累計完成科研項目800余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項12項,主導制定國際標準9項,主導或重點參與制定國家標準57項、行業標準57項,制定企業標準80項。
隨著新能源快速發展和新型用能設備廣泛接入,電力系統運行特性發生顯著變化,需要統籌研究解決。一是處理好清潔發展與系統安全的關系。新能源、直流等大量替代常規機組,電動汽車、分布式能源、儲能等交互式用能設備廣泛應用,電力系統呈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的“雙高”特征,系統轉動慣量持續下降,調頻、調壓能力不足。電力系統亟需創新發展和技術升級。二是處理好清潔發展與電力保障的關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具有隨機性,發電出力“靠天吃飯”,主要提供的是電量。近年來,我國用電需求呈現冬、夏“雙峰”特征,峰谷差不斷擴大,北方地區冬季高峰負荷往往接近或超過夏季高峰,電力保障供應的難度逐年加大。從運行實際看,滿足電網高峰負荷需要,主要依靠的還是常規電源。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同時,既要統籌好常規電源發展,還要更加注重需求側響應。三是處理好清潔發展與系統成本的關系。為適應“雙高”、“雙峰”形勢下新能源并網和消納,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各環節建設和運營成本都要增加。國內外研究表明,隨著風光等電源發電量占比的快速提高,為消納新能源付出的系統成本將會明顯上升,新能源發電成本下降不能完全實現對沖。我國新能源資源與需求逆向分布,西部北部地區集中開發、遠距離大規模輸送,成本更高。另外,用能成本過低,不利于“能源雙控”和節能降耗,難以支撐能源行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不利于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隨著新能源大規模發展,要著力疏導能源供應側成本上升與需求側成本較低的矛盾。
面對新能源快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國家電網要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更實舉措,通過供給側結構調整和需求側響應“雙側”發力,解決“雙高”、“雙峰”問題,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來源:電纜網
...【詳細】改性聚苯醚的熱性能、電性能以及機械性能更為優異,在電子電器、醫療器械、辦公自動化設備、汽車儀表板、家用電器等領域應用廣泛。
改性聚苯醚(MPPO)是用量最大的通用工程塑料合金品種,主要是由聚苯醚和聚苯乙烯共混而得。聚苯醚是一種熱塑性通用工程塑料,其主要缺點是熔融流動性差、加工成型困難、成本高等,因此常通過改性來擴大其應用范圍。聚苯醚的改性方法有化學改性和物理改性兩大類,其中化學改性方法包括共聚、嵌段、接枝、溴化、磷酸脂化等;物理改性方法有填充改性、共混改性等,在改性聚苯醚實際生產中,通常是物理、化學兩種改性方法聯合使用。
隨著改性工藝水平不斷提升,改性聚苯醚產品種類逐漸豐富,目前全球改性聚苯醚產品品種達到180多種,其中常見的改性聚苯醚品種有PPO/PS、PPO/PA/彈性體和PPO/PBT/彈性體合金等。改性聚苯醚的熱性能、電性能以及機械性能更為優異,在電子電器、醫療器械、辦公自動化設備、汽車儀表板、家用電器等領域應用廣泛。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改性聚苯醚行業市場深度評估及2021-2025年投資可行性咨詢報告》顯示,受技術限制,全球改性聚苯醚產能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以及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改性聚苯醚生產地區,產能占比達到42%左右,其次為亞洲地區。從需求市場來看,改性聚苯醚需求主要源于電子電器、辦公自動化設備、汽車等領域,我國聚苯醚市場以改性聚苯醚產品為主,我國改性聚苯醚在電子電器領域的消費占比最高,達到40%以上,其次為辦公自動化設備。
全球范圍內,規模較大的改性聚苯醚生產企業包括美國SABIC、美國GE公司、德國巴斯夫公司、沙特基礎、日本旭化成等、日本三菱化學等。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以及國內企業研發實力增強,我國改性聚苯醚行業內也涌現出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優秀企業,例如中國藍星股份、廣州金發科技股份、鑫寶智能制造唐山等公司。目前我國已經掌握改性聚苯醚生產技術,也實現了改性聚苯醚規?;a,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改性聚苯醚行業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新思界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改性聚苯醚是聚苯醚的改性產品,其熱性能、電性能以及機械性能更優異,應用領域更加廣泛,近年來,隨著下游市場需求不斷釋放,改性聚苯醚行業規模逐漸擴大。受技術因素限制,全球改性聚苯醚產能集中度較高,盡管目前我國已經實現改性聚苯醚規?;a,但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改性聚苯醚行業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詳細】眾所周知,滴滴赴美上市后,馬上就被下架了。于是面對出行市場巨大的蛋糕誘惑,一眾網約車企業加班加點爭奪市場,想要趁著這難得的機會下,搶點市場回來。
于是我們看到,各大網約車企業們,紛紛使出“絕招”,各種高額補貼上線,感覺像回到網約車市場誕生之初的“燒錢大戰”。
那么這些企業們,真的搶到了滴滴的份額么?
近日有機構公布了數據,7月份,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7月份共收到訂單信息77656.4萬單,環比上升10.7%。
而滴滴出行7月訂單量環比上個月增長13.1%,不僅如此,滴滴7月份增長量是最近幾個月來的最好成績,因為在今年的4月、5月、6月,滴滴訂單量的環比增幅分別為0.9%、6.1%、-13.4%。
當然,有意思的是,在整個7月份,不僅滴滴的訂單量上升了,其它平臺也在上升,像曹操出行環比增長32.2%,如祺出行環比增長63.7%,首汽約車環比增長40.8%,享道出行訂單量環比增長23.1%,神州專車環比增長21%。
而從各企業的訂單量來看,7月份超過30萬單的網約車平臺共17家,與6月份相比,一下子增加了5家。
這說明什么問題?說明在7月份,整個市場被補貼激活了,整個網約車的訂單量都大幅度上漲,其它網約車廠商之所以業績大增,其實并不是搶的滴滴的,而是搶的更多的其它小平臺的,或者發展的新訂單量。
而滴滴雖然下架了,但影響猶在,畢竟很多人的手機中,這個APP還沒有刪除,還是可以使用的,且由于也推出了很多的補貼,比如老客戶補貼,用福利激活用戶活躍度等,所以大家依然在使用。
可見,其它廠商們要想把滴滴從網約車的老大位置上拉下來,還任重道遠,同時其它廠商們要想縮小與滴滴的差距,還得繼續努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當前的格局的。
...【詳細】近日,在IMT-2020(5G)推進組指導下,華為攜手行業伙伴完成了全球首個5G高低頻CA(Carrier Aggregation,載波聚合)技術的實驗室測試,實現單用戶下載速率5.2Gbps。此次測試結果意味著,CA技術在高低頻協同上已獲得技術驗證,為毫米波未來大規模商用邁出堅實一步。
▊ 中國5G發展穩步推進,毫米波是未來5G深耕的重要領域
目前,中國已向四大運營商發放5G中低頻段頻率牌照,即Sub-6GHz頻段,但高頻率(即毫米波)頻段則正在測試之中。
毫米波是指波長1毫米波至10毫米波,與sub-6GHz以下頻段的5G系統相比,5G毫米波具有超大帶寬、超低時延、超大用戶容量三大特性,未來可與高清視頻、AR/VR、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下游應用結合,廣泛應用于智慧廠區、智慧園區和智慧碼頭等場景,前景更加廣闊。
隨著高容量、高速率、低時延業務發展,通信頻段必然會采用中低頻+高頻相結合的模式,5G的建設重心將向毫米波轉移。
據公開資料顯示,全球超130家運營商正在投資于5G毫米波技術,美國、日本、歐洲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已經紛紛開始部署5G毫米波網絡和服務。
國內方面,早在2020年初,工信部在《關于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結合國家頻率規劃進度安排,組織開展毫米波設備和性能測試,并適時發布5G毫米波頻段使用規劃;今年4月份,工信部發布的《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征求意見稿也提出,組織開展5G毫米波基站研發和端到端測試,加快技術和產品成熟。由此可見,我國為推動毫米波商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 今年以來,5G毫米波技術日趨成熟
3月份,北京冬奧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已經覆蓋了5G毫米波,中國聯通、OPPO等廠商也已經完成了5G毫米波測試,而且獲得了4.3Gbps的超高下載速率,即將到來的冬奧會可以實現多角度、無時延的觀看比賽直播。
5月份,中興通訊、中國聯通、高通、TVU Networks等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基于大上行幀結構的5G毫米波8K視頻回傳業務。
5月份,高通驍龍 X65 5G 調制解調器推出全新毫米波功能,支持毫米波頻譜中更寬的 200MHz 載波帶寬和獨立(SA)模式下的毫米波。
7月份,高通宣布完成了全球首個支持 200 MHz 載波帶寬的 5G 毫米波數據連接。這一里程碑由5月份宣布的 Snapdragon X65 5G 調制解調器-射頻系統提供支持。
8月份,高通技術公司和中興通訊成功展示了中國5G毫米波部署所要求的重要特性。
8月份,諾基亞貝爾在毫米波外場進行性能測試,取得高達924.4 Mbps的上行峰值速率。
8月份,中興通訊完成全球首個毫米波外場DSUUU幀結構性能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單用戶上行峰值速率接近920Mbps,下行速率達到2Gbps以上。在此基礎上,9月1日,中興通訊與中國聯通合作成功完成全球首個基于DSUUU幀結構的外場毫米波大上行8K業務,成功驗證了5G毫米波的超級上行能力,能滿足未來眾多5G行業應用的上行大帶寬需求。
及至近日,也就是文中開頭提到的,華為攜手行業伙伴完成了全球首個5G高低頻CA技術的實驗室測試,實現單用戶下載速率達5.2Gbps。
▊ 結合中繼器部署5G亳米波網,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近日,據Mobile Experts的最新研究顯示,大規模部署5G亳米波網的最佳方式是采用亳米波5G基站+商用中繼器技術的組合,這與傳統的僅部署亳米波5G基站相比,運營商可以將成本降低多達52%。
Mobile Experts的首席分析師兼創始人Joe Madden表示:“我們與多家移動通信網絡運營商的基準測試均表明,毫米波5G網絡的許可、光纜敷設和電力引入的成本均很高。而使用毫米波中繼器在整個城市地區傳播射頻容量可以有效地大幅降低運營商的成本,更有利于部署5G亳米波網。”
▊ 毫米波技術商用步伐臨近?
由于毫米波技術日趨成熟,可以預見在5G毫米波芯片與終端不斷取得新進展的支撐下,5G毫米波的巨大潛能將逐步得到釋放,將惠及廣大消費者和越來越多垂直行業。
...【詳細】從“注銷支付寶學生賬戶騙局”到“社保詐騙”,相關電信詐騙方式的曝光接連登上熱搜。
花樣百出的電信詐騙手段讓人們的財產安全受到日益嚴重的侵害。在一些大中城市,電信詐騙案件發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達到50%;電信網絡詐騙大要案件頻發,造成群眾財產損失巨大。僅去年,全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涉及財產損失即達353.7億元。
這也使得人們對未知號碼愈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接聽未知號碼的來電,也有越來越多人害怕收到短信,因為不管這些電話短信自稱來自何處,都藏著詐騙的可能。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詐騙,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顆毒瘤,并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
詐騙分子為何能夠一直興風作浪?面對新一輪詐騙的來勢洶洶,反詐騙行動又該作何調整?
電信詐騙來勢洶洶
電信詐騙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一種新型的詐騙形態。由于金融、通信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出現交互領域后,詐騙分子借助移動電話、固定電話或者網絡等現代化的通信工具,以電子銀行和網絡銀行非接觸式金融交易方式帶來的漏洞為基礎,才形成了這種全新的詐騙方式。
電信詐騙的最開始僅是通過移動電話、固定電話等通信手段實施,以發送中獎信息為主要方式。但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銀行、金融業與網絡信息技術等手段相結合,詐騙手段逐步升級,發展到騙取當事人直接匯款或者冒充銀行、電信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等方式。
相較于過去,在多重技術的加持下,當前的電信詐騙也呈現出了日益智能、日益復雜、犯罪犯罪主體的組織化、集團化程度高,以及跨地域、跨境作案日益凸顯等特點。也正是這些特點,使得騙子能夠一直興風作浪,大大加劇了打擊犯罪和偵察破案的難度。
從日益智能和日益復雜來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信詐騙的手段開始不斷地與通信業、金融業、網絡技術交叉和滲透。從最開始的郵寄刮刮卡中獎發展到手機群發短信、任意顯號軟件,再到租用國外服務器使用VOIP電話、利用黑客技術、木馬軟件盜取受害人信息、“透傳”線路改號、便捷的網銀功能等。
目前犯罪分子常用的詐騙手段已達40多種,并且其利用的都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包括電話欠費、欠水電費、親友遇到麻煩需要匯款、領導在外出差急需用錢、網購訂單出現異常需要退款重買等等,并且把來電顯示改為12315、10086、110、120等常見的業務電話,騙取受害人的信任。
比如此次央視曝光的“注銷支付寶學生賬戶騙局”中,詐騙分子先是通過違法的渠道獲取了很多學生的一些個人信息,給學生撥打電話,會告訴其姓名,身份證號以及學校的相關信息,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跟你建立信任感。以教用戶查詢所謂的“學生賬戶”名義,查詢“借唄”額度。所謂把“支付寶學生賬戶”清零,是將“借唄”里的貸款額度借貸出去,轉成現金。
從犯罪犯罪主體的組織化、集團化程度高來看,電信詐騙已經從最開始的簡單幾人組成的小詐騙團隊,到漸漸發展壯大到有嚴格的分工與合作、各司其職、使用化名的較為穩定的犯罪團伙。電信詐騙犯罪越來越組織化、集團化、專業化。
由于犯罪過程復雜,有改受害人來電顯示、打電話發短、轉賬、取款等程序,涉及到運用高新信息技術以及跨地區犯罪等特點,電信詐騙犯罪大多是團伙作案,一般分為由技術、信息、通話、轉賬、取款等幾個不同“部門”。
技術部門通常在境外租賃服務器,依托網絡漏洞和不法營運商提供的網絡平臺,與傳統通訊網對接,通過VOIP網絡技術實施詐騙;信息部門負責購買、竊取個人信息以用于施實詐騙;轉賬、取款部門是以非法手段獲取他人身份證號并開通網上銀行賬戶。當事人上當受騙匯款后,嫌疑人立即在異地不同的銀行網點迅速轉移出贓款。
從跨地域、跨境作案日益凸顯來看,經濟的交流發展,國與國、兩岸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和密切,同時也給跨境、跨區域作案提供了更加便利條件。隨著國內電信詐騙犯罪的猖獗和涉案金額的飆升,警方加大了對電信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犯罪分子在犯罪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反偵察經驗也日漸豐富。
臺灣、東南亞等境外成為詐騙分子聚集地,只是以網絡、電話等虛擬手段對境內組織進行單線聯系操控,這也使得警方偵查過程中,線索很容易就此終斷,迫使偵查工作無法繼續。
就是在諸多利好因素下,電信詐騙成為現代社會的一顆毒瘤,其猖獗有目共睹,大面積地成高發態勢,手段不斷推陳出新,使人們防不勝防。并且,詐騙犯罪數額也越來越多,有的甚至高達上千萬元,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破壞社會秩序和穩定的公害。
從事后追索到事前攔截
電信詐騙困境亟待解決。
在日益智能、日益復雜的社會中,電信詐騙犯罪主體的組織化、集團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加上跨地域、跨境作案特征日益凸顯,偵察破案也日益困難。一是技術對抗存在技術瓶頸;二是資金流向在使用個人白戶后難以追溯;三是大量抓捕案例牽涉國外,溝通成本過高;四是破案需要顧及人力成本。
因此,反詐騙勢在必行,并且需要將重點從事后追索轉移到事前攔截。就像是防范艾滋病一樣,真正的核心是科普安全性行為,以及事前保護措施,事前攔截又至少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不難發現,在電信詐騙的過程中,個人信息泄露是重要一環。目前,個人信息被拿來銷售的現象嚴重。各種私人信息作為商品在網絡上銷售已經不再稀奇。就像“注銷支付寶學生賬戶騙局”中,詐騙分子能準確叫出目標對象的名字,身份證號以及學校的相關信息,可以說是毛骨悚然。
信息披露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嚴重影響了社會公信力,侵犯人民合法權利。個人信息的嚴重泄露,為電信詐騙分子提供了準確的詐騙對象,是用來蒙蔽受害人、使受害人信以為真的重要手段,使詐騙更容易得手,是電信詐騙犯罪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使犯罪快速蔓延。
其次,祛除網絡和電信詐騙的毒瘤還是一場技術之戰。技術的兩面性在數字時代日益凸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更高效,但是移動支付、場景化消費為人們提供便利服務的同時,也為不法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性。因此,就技術而言,唯有順勢而為用技術手段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技術被利用帶來的侵害。
比如,電信、銀行、網絡借貸平臺在用戶注冊和用戶交易行為審核中加入多重的技術驗證手段,當然不限于人臉識別技術,那么保護個人信用數據的“手指”或許就會夾得越緊。又或者公安機關可以與電信部門合作開發高科技的防詐騙系統,及時有效地預防和制止上電信詐騙犯罪。
無錫市公安局就曾與當地電信部門聯合開發了防詐騙語音提示平臺,該軟件在電話網絡內實時搜索批量群撥的VOIP嫌疑電話,一旦發現類似電話被事主接聽,則在事主掛機后第一時間播放預警語音提示,避免事主上當受騙。無錫市公安局試運行該系統以來,電信詐騙案件大幅下降。
最后,是增強全社會防范意識。電信詐騙犯罪的防范工作是最節約社會成本的、難度最小的工作。事實上,電信詐騙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如此猖狂,人們的防范意識不夠也是很重要原因之一,包括因為貪圖小利,或是因為犯罪分子掌握了個人信息而放松警惕,又或是因為缺乏電信科技領域一些新興的生活常識,比如怎么用網銀還轉賬,手機驗證碼的秘密性等。
因此,日常中相關部門多加進行電信詐騙犯罪的防范宣傳、公安部門等及時公布最新的詐騙手段和預警信息提醒人們、加大普法宣傳等將成為反詐騙事前攔截中尤為重要和迫切的一環。當前,反詐騙宣傳不僅能在橫幅上看到,甚至此前甘肅涼州的民警還與當地超市、商鋪協商后將反詐騙標語印在了雞蛋上,成為“反詐蛋”。
顯而易見,反詐騙宣傳的全面推進正在對整個社會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群眾的反詐騙意識確實有了相當程度的提升。據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姜國利介紹,今年1至5月,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1.4萬起,打掉犯罪團伙1.4萬余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5.4萬名,同比分別上升60.4%、80.6%和146.5%。另外,他們還成功勸阻771萬名群眾免于受騙,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991億元。
電信詐騙洶涌而來,安全成為一個不斷變化的目標,每個人都必須保持警惕。
...【詳細】新冠疫情的暴發打亂了經濟生活節奏,人工智能憑借獨特優勢站上了抗疫的浪尖。無感通行、疫情問詢機器人、AI測溫、防疫指揮平臺以及人類生活中的閑聊機器人等,都幫助我們的生產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有趣,這些也只是AI產業的一個個小小縮影。
回顧計算機技術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計算機、機器人等人類手中昔日的工具,某種程度上正在成為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能動體,逐步代替人類進行任務執行與決策。然而,由于技術與業務要求之間的鴻溝,使得人工智能在產業落地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的挑戰與機遇。
本文將從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產業地域分布、挑戰與應對、倫理、未來發展思考以及展望等角度進行行業分析。
01產業應用篇
2016年,以AlphaGo為標志,人類失守了圍棋這一被視為最后智力堡壘的棋類游戲,人工智能開始逐步升溫,成為政府、產業界、科研機構以及消費市場競相追逐的對象。
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雖由來已久,但現階段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并逐步落地產業應用的關鍵要素可歸結為計算能力的提升、數據爆發式增長、機器學習算法的進步以及投資力度的加大四個方面。
圖1:人工智能產業圖譜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人工智能產業鏈包括3個部分: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
基礎層:該層主要為人工智能基礎技術提供計算能力支持,包括AI芯片、AI平臺以及AI框架,典型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和行業領頭公司主要有谷歌、亞馬遜、英特爾、IBM、百度、華為等。
技術層:該層主要是基于基礎層設施進行開發后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技術,是以認知與感知計算技術為代表的通用技術。其中,感知部分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認知部分以知識圖譜為主要代表。
應用層:該層以垂直行業的AI應用型公司為主,結合各行業應用,將人工智能通用技術封裝成為落地的產品,包含具體應用場景的端到端式解決方案以及軟硬一體化的產品。近年來,隨著通用技術越來越成熟,大量技術層級的企業逐步轉向應用層級,行業應用價值愈加凸顯。
02地域分布篇
從地域角度看,人工智能企業多分布于京津冀、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區,大致占比44.8%、28.7%、16.9%,代表城市有: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安徽省、江蘇省、四川省等。
圖2:我國人工智能企業都市圈大致分布來源:世界智能大會
03挑戰與應對篇
在產業落地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與企業需求之間的鴻溝不容忽視。企業用戶的核心目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業務增長,而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無法直接解決業務需求,需要根據具體的業務場景和目標,形成可規?;涞氐漠a品和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在數據、算法、業務場景理解、服務方式、投入產出比等方面都面臨一系列挑戰。
1.數據AI領域,數據是基礎要素。與數據相關的流程主要包括:數據獲取、數據治理以及數據標注。具體數據層面的挑戰見下圖。
圖3:AI數據層面的挑戰來源: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報告
2.算法模型可解釋性所謂“可解釋性”指的是向技術使用者等解釋人工智能模型做出的每一個決策背后的邏輯。從傳統模型到新型算法,AI的復雜性逐步遞增,促使人工智能算法的決策機制越發難以被人類理解與描述。很多人將大部分基于深度學習的算法想象成是一個“黑盒子”,也就是說認為模型不具備可解釋性。相比較“黑盒子”而言,可解釋性的AI對于深度神經網絡的透明性有所增加,有助于向用戶提供判斷依據等信息,增強用戶對人工智能的信任與安全感,同時也為事后監管、責任歸屬等環節提供有力依據。
3.業務場景的理解隨著人工智能的行業化發展,待解決的業務問題從通用型場景向特定型場景過渡,單點問題向業務整個流程演進,從感知化到認知化的發展,業務場景的壁壘與復雜度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僅僅依靠算法技術的積累,難以滿足對場景的理解要求。所以,AI算法需要經驗與業務規則的結合。這種情況下,知識圖譜技術成為關鍵所在。
通過知識圖譜,可以更好地理解業務。通過建立統一的圖譜來實現知識的融合,進一步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的落地。
4.服務方式對于企業業務人員的根本需求,標準化的人工智能技術輸出或者API調用的服務方式是不夠的。廠商需要根據具體場景,在技術基礎上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并封裝為應用到業務系統中的產品,即“AI+產品”。另外,廠商需要提供持續性的業務運行服務,才可讓AI產品真正發揮價值,以保證達到最終業務效果,即“AI+服務”。
5.投入產出比對于企業來說,在業務中落地AI技術應用,至少包括兩個層面的成本:(1)芯片、算法平臺等智能化產品;(2)引進算法工程師等人工智能方面人才。
目前,一些數據平臺、機器學習平臺的涌現,提高了人工智能建模的自動化程度,同時也降低了整個業務流程對算法工程師的依賴,AI應用的總成本有待降低。此外,未來算法的進步可降低硬件標準,也可促使成本的節省。
04AI倫理篇
人工智能倫理是一個跨學科的問題,需要通過跨學科的路徑和方法來解決。因此,跨學科的參與、對話和交流在未來應對人工智能倫理問題是極為必要的。
此外,正如人類通過學習、社會交往等學習道德、法律、倫理等規范和價值,機器倫理也希望達成同樣的效果。通過倫理標準的設定、執行、檢測檢驗等,旨在希望以事前的方式讓智能機器的自主決策行為尊重人類社會的各種規范和價值,并最大化人類整體的利益。
考慮到對于人類的行為,僅有人類的道德、法律來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套外在的監督和制裁體系。將倫理嵌入人工智能系統并不能滿足要求,還需要政府監管機構、社會公眾等的共同參與,以事中或者事后的方式對人工智能系統的行為進行監督、審查和反饋,共同實現人工智能倫理,確保社會公平正義。
因此,人工智能倫理的實現,是一項全方位的治理工程,需要AI研發人員、政府、企業、社會各界以及用戶共同參與,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和角色,確保人工智能系統以尊重、維持人類社會既有倫理、法律等規范和價值的方式運作,帶來最大化效益和好處的同時,也能夠維護整個社會以及每一個個體的自由和尊嚴。
05思考篇
1.對于加速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化發展,加快關鍵環節布局是關鍵(1) 核心平臺方面:AI開源軟硬件、公共服務以及基礎數據與安全檢測等平臺的建設;(2) 能力創新方面:核心理論算法攻關、關鍵共性技術突破、AI專用芯片的設計研發、前沿技術的布局;(3) 產業應用推廣:各領域不斷深入研究、探索更多產業領域。
2.對于確保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快完善基礎環境是重點(1) 人才方面:加強人才引進與培育政策,培養符合產業需求型人才,保障我國技術的原創性以及突破能力;(2) 資本方面:加大前沿研究、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建設以及創新應用的支持,優化創新型企業融資環境;(3) 監管方面: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建設以及社會性問題的研究,加強倫理道德框架和監管體系建設,保障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和諧發展。
06展望篇
當前,國家戰略的前瞻性引領、產學研用的協作創新、需求方面的大力牽引、生態系統的高度開放、政府的強力支持共同推動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協同創新機制的發展,加快我國智能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展望未來,基礎設施的升級、從感知智能到行動智能技術的演進、應用場景產業智能化的發展,是值得關注的幾大方向。
(1) 我國已進入5G商用時代,作為具備高帶寬、低時延、廣連接性的新一代通信技術,5G正在成為產業變革與萬物互聯的新基礎;
(2) 考慮到能力范圍、時間效率、成本等因素,單純依靠機器完全代替人去解決問題并不現實,將人與機器作為整體去部署人機協同模式才是主流。所以,以人為主,由人來判斷場景的需求和機器的能力,是未來實現機器自主判斷場景、資源調度,并與人類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
(3) 隨著企業數字化以及產業數據基礎設施的完善,產業互聯網打通了產業鏈各環節的數據路線,以此為基礎,人工智能應用將從企業內部智能化延伸到產業智能化,逐步實現從采購到制造到流通等環節的智能合作機制,提升產業整體的效率,實現產業互聯網價值最大化,引導未來更多行業走向產業智能、互聯發展。
參考文獻
[1] 《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地圖發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2]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劉剛.2019.5.
[3] 《人工智能》騰訊研究院、中國信通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騰訊AI Lab、騰訊開放平臺.
火石創造原創文章
華為最近新發布的專利還真的是不少,比如剛剛曝光的“弧形顯示器”。但是在這么多的專利中只有“可變光圈”讓小黑眼前一亮。
那智能手機配備可變光圈會是什么樣的體驗,這次華為推出的新專利它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手機上的可變光圈是怎樣實現的?
在手機上如何實現和相機上同樣的攝影效果呢?這不,華為近日公布了一個新的專利——可變光圈,或許這個技術能幫助我們實現。
可變光圈到底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時通常用f值。打個比方:一個圓圈,打開的越多,進光量越多拍出來的照片就越亮,反之,照片亮度越暗。
▲ 設計師制作的3D渲染圖
從華為官方公布的專利設計圖看:初步方案是在后置相機模組上放置了至少6個光圈葉片,再通過葉片的旋轉閉合,調整角度控制進光量,聽起來就感覺非常的牛!
▲ 華為mate50系列渲染圖
從渲染圖可以看出正面采用了屏下前攝的全面屏設計、背部依舊是星環造型,不過有一個明顯之處就是可變光圈的主攝放在了中間的位置。
說到可變光圈攝像頭,其實最早在三星Galaxy S9就出現過,當時三星Galaxy S9配置了F1.5/F2.4兩檔可調節光圈,使用的是和華為該項專利差不多的原理。
不過,細細一看,三星的可變光圈是有明顯的缺陷的——那就是只有兩檔可調節,不能像相機那樣實現多檔調節的功能。而華為的可變光圈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它通過配合快門對進入小型電子的攝像模組進光量進行調節。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帶來多檔位的調節功能,也解決了三星在兩檔可調節上的缺陷,讓華為的可變光圈看起來更像一個傳統的相機光圈。
華為新專利對攝影有哪些幫助?
上文中小黑說到的三星Galaxy S9可變光圈功能,再后來三星還是放棄了繼續研發使用,畢竟將一個較龐大的組件放到手機很小的智能傳感器上還是有很大難度的,假設在未來的某天華為該項專利真正應用到手機上,將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幫助呢?
以可變光圈對傳統的相機攝影影響來看,可以給我們帶來這些幫助:
首先,可以更好的適應不用場景需求。假如你在一個燈光較暗的環境下,想要拍出亮度高一點的照片怎么辦?這時候只需要調節手機上的可變光圈,將光圈調的大一點,讓進光量變多,這樣拍出的照片亮度就會更亮、更清晰,影深也會變小。
其次,可以更好的控制快門速度。光圈越大的話,可以提高快門的速度,景深也會變淺。
相對于傳統相機攝影的固定光圈,可變光圈對于手機攝影的幫助會有什么不同?
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好的創作自由度,假設你在一個環境很美的景點拍婚紗照,但是你想照片上除了把自己拍的美美的之外,還想留下景色在上面。
這時候,手機攝影的可變光圈調節就可以幫助你在拍清楚人物的同時還能兼顧背后景色,也就是說可以更好的調節背景虛化適應不同的場景需求。
其實,不管是相機上的可變光圈,還是智能手機上的可變光圈。對于用戶來說,都是很好的體驗和選擇,只不過這次華為提前為我們帶來了新體驗。
就目前的趨勢來看,手機拍攝模式已經逐漸開始趨向于相機拍攝模式,而拍攝質量的好壞也成為大家主要的關注點。
這次華為的可變光圈新專利未來是否會應用,現在討論尚且為早,和小黑一起期待不久的將來華為可變光圈的正式應用吧!
圖源:百度搜素、應用內截圖、pixabay
...【詳細】文/陳根
網絡安全已成為數字時代老生常談的話題。
雖然網絡安全在互聯網誕生的最初就已有概念,但是從過去的Network Security到今天的Cybe rSecurity,網絡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信息化、數字化在近年來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步入更高階的數智化轉型期,數字安全創新也將上升為數智時代的“內需”與“剛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安全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網絡安全態勢正變得愈發復雜:國內外網絡安全事件頻發,造成巨大損失;歐洲和美國一系列網絡主權的宣言和行動,也凸顯了網絡安全挑戰在全球范圍內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因而,全面認識網絡安全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網絡安全治理的對策建議,有效應對網絡安全的挑戰,也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一個不容回避的迫切問題。
網絡安全關乎國家發展
當前,網絡已成為繼海、陸、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間”。網絡技術的發展及廣泛應用也推動全球經濟進入數字化時代,促使萬物鏈接成為可能。數字產業成為第一大產業,而數據更像水、電、石油一樣,與所有行業和所有人都相關,成為一種基礎資源。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在線新經濟迅速發展。
與此同時,網絡安全成為網絡的影子。哪里有網絡,哪里就存在網絡安全問題,快速發展的數字化進程也成為了數字化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當前,網絡安全態勢正變得愈發復雜,網絡安全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網絡安全的“不安全”最直接表現在數據泄露和各類網絡攻擊上。在網絡時代,確保國家信息安全,對于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性空前增強。信息安全一旦失守,將會對國家政治安全等帶來嚴重威脅。然而,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演進,全球數據泄露以及網絡攻擊等網絡安全事件頻繁發生,造成重大損失。
根據CCID發布《2019年網絡安全發展白皮書》,以2018年為例,全球安全漏洞數量和嚴重性創下歷史新高,國內重大網安事件也幾乎每月必現。據Cybersecurity Ventures預測,到2021年全球因網絡安全事件導致的損失將高達6萬億美元/年。
事實上,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信息竊取和信息破壞活動,已成為網絡時代國家政治安全面臨的一個新威脅。發動網絡攻擊的主體,一是從屬于國家的間諜機構,二是與政府無關的黑客個人或組織。網絡攻擊的對象,則包括政府部門、軍事單位等權力要害部門,重要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民間性質的單位。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國會、政府大多數部門、企業和大學等,是黑客攻擊的主要目標。事實上,任何與互聯網有聯系、有值得破壞和竊取的信息的組織,都可能成為黑客攻擊的對象,而這將給國家政治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此外,歐洲和美國一系列網絡主權的宣言和行動,也凸顯了網絡安全挑戰在全球范圍內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2013年,聯合國首次明確了《聯合國憲章》下的主權平等原則適用于網絡空間的立場。然而,信息化、數字化在近年來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各國對于網絡主權的守護與爭奪也日益激烈。
在美國,在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路線下,“政策走向保守、戰略轉向收縮”的態勢已然成型。從《出口管理條例》和《澄清域外合法使用數據法案》對數據流動的政府管制,到以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意識形態潛在威脅為由,對華為、抖音和微信的制裁和禁令,均展現出美國在網絡空間的重大政策轉向。
2020年8月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起“清潔網絡”計劃,以期將中國的運營商、應用商店、應用程序、網絡云和網絡電纜排除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使用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之外。
在歐盟,2020年2月的《歐洲數據戰略》、《塑造歐洲的數字未來》和《人工智能白皮書》集中提出了“技術主權”,在科技、規則和價值三方面強化了歐盟對網絡空間的控制力和主導權,強調在網絡關鍵技術、基礎設施領域、規則制定和價值觀上確保歐盟的自主性和選擇的能力。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歐盟單一市場、供應鏈安全以及對歐盟外數字企業的依存度等問題越發突出,“歐洲數字主權”成為繼“技術主權”之后的又一強力主張。
可以看見,互聯網將世界聯為一體,網絡不分國界,全球性是互聯網的首要特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網絡主權也成為網絡安全的重要表現,是網絡實力的組成部分之一。
網絡安全是一種能力
數字時代下,盡管網絡安全對于國家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根據國際戰略研究所報告,中國網絡實力被“夸大”,薄弱的網絡安全和情報分析拖累其網絡實力。改進網絡安全治理,有效應對網絡安全的挑戰,已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一個不容回避的迫切問題。
具體來講,2020年12月,美國官員發現,俄羅斯對外情報局(SVR)攻擊了太陽風(Solar Winds)軟件,以入侵華盛頓方面的政府目標,包括美國商務部和財政部。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研究員嘗試將各國按照網絡能力進行排名。
排名指標涵蓋數字經濟強大程度、情報和安全職能成熟度、網絡設施與軍事行動的整合程度。其結果是,只有美國被該智庫列為“第一梯隊”網絡強國,而中國、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和以色列是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朝鮮、伊朗和越南。
據IISS,美國獨自位列第一梯隊的原因在于它無與倫比的數字產業基礎,它的加密技術能力,以及對敵人實施“復雜、外科手術式”網絡攻擊的能力。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對手不同,美國還受益于和其他網絡強國的緊密聯盟關系,包括它的五眼聯盟(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伙伴。
IISS網絡、太空和未來沖突專家格雷格?奧斯汀表示,媒體報道往往只關注了中國數字進步的積極面——例如中國成為人工智能全球領導者的抱負。根據該報告,中國聚焦于“內容安全”,即限制國內互聯網上的政治顛覆性信息,這也許削弱了其對監管傳輸信息的實體網絡設施的關注。
顯然,安全的本質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個產品,也不是一個過程。要提升網絡安全能力,就需要把網絡安全視為一個復雜巨系統問題進行統籌應對。從國家角度考慮,更應從增強能力、政府與社會共同參與協作以及完善國際治理三個方面尋找應對新挑戰的支撐力量。
首先,強化能力建設。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的中國全面提速開展新型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智能城市等的建設,網絡安全問題將愈發突出,尤其在互聯網核心技術、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和供應鏈的“命門”受制于人的最大隱患之下,而只有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技高一籌,才不會陷入被動。同時,還要在機制、政策、法律、人才、產業、資源、國際話語等的較量中力爭上游,形成立體防御和以體系對抗體系的全面反制。
其次,全社會參與和協作。隨著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互聯網已經從簡單的娛樂、消費與信息交換工具,轉向具有更復雜的思想表達與政治參與功能。網絡已經滲入社會和生產的方方面面,而網絡安全自然也涉及到社會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
“網絡安全人人有責”并非一句口號,而是應對網絡安全防線過長、網絡安全威脅主體多樣化的有力保障。政府、企業、技術社群、公民、組織等既擔負應盡的責任,更要形成合力,相互配合。
最后,完善國際治理。面對網絡安全這一復雜的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既要堅持聯合國框架下基于規則的國際治理體系,秉承尊重主權、和平解決爭端等《聯合國憲章》的精神,通過共商實現共治。同時,還要積極創新,通過協商處置一些新出現的具體事件,探索國際法原則在網絡空間的落地實施,探索真正適應技術發展、利于享受技術紅利的新國際治理框架。
網絡信息時代,網絡安全與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都休戚相關,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進化,網絡安全挑戰也在不斷變化和增加。因此,網絡安全治理也必須更快地進化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經受得住實戰的考驗。
...【詳細】就在上周,米粉們期待已久的小米 MIX4終于發布了,它的最大亮點莫過于其搭載的屏下攝像頭技術。其實除了實現真·全面屏設計外,MIX4還帶來了讓人驚喜的“防丟失模式”。
這一功能的推出立馬受到了大家的關注,群里的小伙伴看到這近乎“無敵”的防丟模式直呼“這個防丟功能真的行!”
但僅在該功能發布的三天后,小米官方就在官博發布了一則名為“關于取消防丟失模式無卡聯網服務”的聲明:因該服務技術方案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尚未獲準在手機產品中使用,因此將取消該服務。
小米的防丟無卡聯網模式,到底有多“無敵”?
聲明發布后,米粉大失所望,網友也議論紛紛,表示非??上?。那么小米的防丟失模式到底是什么,用處真有那么大嗎?
一般情況下,手機被盜后,小偷會立馬取出SIM卡,以此降低用戶通過手機定位、打電話等方式找到手機的可能性。對此,小米給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也就是這次推出的防丟失模式:通過MIX4內置eSIM的方式,即便小偷在取下SIM卡后,用戶也可通過eSIM卡開啟聯網服務,遠程定位手機位置。
不僅如此,圍繞著“eSIM卡防丟失模式”,小米還衍生出了三大強加密功能。
如果不法分子想要通過關機來切斷手機網絡,eSIM卡防丟模式“不答應”,需要手機輸入密碼才能關機。
其次,拔出實體SIM卡后,內置的eSIM依舊能運作,實現“永不斷網”。
最后,如果壞人想要將丟失的手機占為己有,那么在插入自己的SIM卡后,同樣需要輸入密碼,因為SIM卡已經和機主的手機進行了深度綁定;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法分子想要利用你的SIM卡從事違法行為,插入其他手機后,同樣不能使用。
遺憾“下架”的背后,與eSIM卡有重要關系
正如雷總所說:它的出現徹底解決了防丟模式!小黑也表示無比贊同,但為何僅在三天后,這一功能就被“下架”了呢?
歸根結底,這一功能被取消還是因為eSIM?,F階段,eSIM普遍被運用于智能手表/手環、共享單車、智能水表等領域。小黑第一次聽說eSIM卡還是在Apple Watch上,蜂窩版Apple Watch可以使用eSIM卡,脫離手機進行打電話、上網等操作。
申請支持智能手表的eSIM,與申請SIM卡的流程一致,例如需要本人帶上身份證進行實名制認證。同時,eSIM還具備占用空間小、方便等優點,照理來說成為手機標配也是理所當然,但為何在國內遲遲得不到普及呢?
原因有這幾個,首先是因為手機中的eSIM相對手表等設備的eSIM卡有著更高的自由度,因此小米MIX4才能把eSIM玩出花樣,讓其成為防丟模式的核心。那么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在移動營業廳辦理SIM卡的標準是符合法律規定的,而手機中的eSIM卡在此基礎上,還能通過遠程OTA對配置、信息進行更改。
在OTA寫入信息的過程中,誰都不能保證安全性,如果壞人利用這一點盜取用戶信息,可能會讓一件好事變成了壞事。國家為了杜絕這一情況發生,叫停小米利用eSIM卡實現更嚴密的防丟失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國家為了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推行了“斷卡行動”:凡是出售、出租、出借本人電話卡涉嫌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的,公安機關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并推送相關部門納入信用懲戒。
一方面,“斷卡行動”在嚴懲利用電話卡詐騙的行為,另一方面它也在保護大家的上網安全?,F階段,eSIM卡并沒有獲得完善的法律監管,如果消費者使用的廠商的這一功能,過程中發生了問題,最終到底歸誰的責任,就成為了一個難以劃分的標準。
其實,小米利用eSIM推出的全新防丟失功能,本質上是在完善現有的利用網絡實現手機定位的操作,拿掉了eSIM后,防丟失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不過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如果大規模投入使用,也會波及到一些對手機操作不熟悉的老年人。
不過,小黑還是希望有朝一日,eSIM在基于安全的基礎上,能夠得到普及,并期待廠商能夠帶來除防丟失功能以外的更多玩法。
圖源:谷歌、微博、微信、小米發布會
...【詳細】日前,中通、申通、圓通三家公司發布公告稱,從9月1日開始,全網派費每票將上調0.1元??此浦皇巧险{了一毛錢,但這是在向市場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快遞行業的派費漲價要開始了。眾所周知,每年到“雙11”之前,快遞公司都會試水地開始上調快遞費,前期都是微調來試水,看看市場的反響如何,如果反響不大,后續繼續上調的可能性也會加大。當然,這次上漲派費,其實是為了“籠絡”住自己的快遞員,畢竟馬上進入“雙11”節奏,還需要大量的快遞員來送貨。
眾所周知,今年順豐的日子不好過,業績縮水很厲害,一定程度上就是行業的價格太低,直接拉低了自己的定價區間,從而降低了利潤率,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投入和攬單能力的下降,造成業績的大幅滑坡。
而其他競爭對手的日子因為極個別的超低價快遞公司的攪局,也讓自己的訂單量和單價都難以得到增長,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定的下滑。“野蠻人”通過價格優勢,在市場上占據了極為有利的位置,但是因為存在著“傾銷”的嫌疑,最終被約談,甚至在一些地方被抵制,最終極度便宜的單價也被禁止,市場才略有好轉。
這一次,“三通”率先開啟了漲價模式,那么下一步誰家還會跟進呢?韻達,順豐,百世匯通會成為下一個漲價的快遞公司嗎?理論是確實如此,估計跟進的可能性極大,畢竟要留住人,就需要一定的付出。有快遞員表示,自己一個月可以派1.5萬票,一票0.7元,如果派費上調0.1元,每個月的收入將會增加1500元。還有快遞員認為,公司上漲派費與快遞員群體權益保障政策息息相關。如果上漲的派費直接發給快遞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快遞員的流失,對于快遞小哥頻繁跳槽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有人在細算一筆賬,上漲0.1元的派費,對快遞員意味著什么?最簡單地看就是每個月增加1到2千元。不要小看這1、2000元的漲幅,對于快遞員的吸引力還是非常大的。眾所周知,富士康為了吸引一個成熟的產業工人,給出的獎金獎勵已經上萬元了,只要能夠干滿需要的時間,出工時間符合標準,就可以拿到這個獎勵。而對于快遞公司而言,快遞員就是自己的資本,如果沒有好的收入體系支撐,那么很多快遞員就會去跑腿、去送外賣,而不愿意去送快遞了。沒有人員支撐的快遞企業如何能夠運轉下去?很顯然,不是簡單地招攬幾個快遞加盟點就可以滿足需求的。就如同,我們看到現在洗車行業就很難招攬到洗車工,基本都是夫妻店、家族干,因為收入低,很多洗車工干幾天就不干了,原因也是如此。
快遞企業給快遞員增加派單費,就是希望能夠留住人,進而為即將到來的“雙11”派單高峰期儲備足夠的人手。目前的快遞行業,價格惡性競爭還存在,在“價格戰”的影響下,快遞公司一邊要增量占領市場份額,一邊要壓縮成本維持利潤,快遞員們身處其難免受到影響。但是,如果不給快遞員足夠的薪水保障,又留不住人,無奈之下,快遞企業只有從自己的利潤中分出一小部分來補貼快遞員。但這樣也容易造成快遞企業的利潤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其實,這次快遞公司上漲派費,與此前頒布的快遞員群體權益保障的政策也是息息相關。今年7月10日,交通運輸部、國家郵政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快遞員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指出,將制定《快遞末端派費核算指引》,督促企業保持合理的末端派費水平,以穩定快遞員的收入水平。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各大快遞公司的一線作業員工一直短缺。招不來人,只能提高派件的價格,才能吸引到人員入職。
增加派單費,對于快遞公司來說,也是有苦衷,由于快遞單件利潤下降,導致只有擴大單量才能維持快遞員和末端網點的利潤??爝f員為了提高效率,會將包裹直接放在驛站或者快遞柜。然而,這樣的做法損害了用戶體驗。用戶也非常惱怒快遞件不能送貨上門,而是直接放到菜鳥驛站或者快遞柜中,無形中又增加了用戶的取件成本和時間成本,讓用戶也是頗為不滿。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快遞公司目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裝作看不見,或者模糊了事。長此下去,也不是一個辦法。尤其是當“雙11”大量訂單涌現的時候,取件問題也是迫在眉睫的。畢竟,即使菜鳥驛站也不會容納太多的物件的。
...【詳細】VR/AR行業相關公司:Oculus、SONY索尼、HTC、Valve、SAMSUNG三星、Microsoft微軟、暴風魔鏡、樂相科技、Antvr蟻視、3Glasses、MI小米等。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VR/AR行業相關政策匯總、中國VR/AR行業市場規模、中國VR/AR行業各領域支出占比
政策推動行業發展
2016年以來,我國相繼出臺產業政策支持VR/AR行業發展。2018年12月,工信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虛擬現實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核心技術、產品供給、行業應用、平臺建設、標準構建等方面提出了發展虛擬現實產業的重點任務。而“十四五”規劃也指出,要將VR/AR產業列為未來五年數字經濟重點產業之一。
除了國家層面政策支持,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本地VR/AR行業發展。比如南昌市將虛擬現實產業作為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抓手,明確提出要打造世界VR之都的發展目標。相繼出臺了《南昌市虛擬現實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關于加快VR/AR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修訂版)》等政策。
行業高速發展
狹義來看,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彼此獨立,現階段兩者在關鍵器件、終端形態、應用領域上存在差異,VR通過隔絕式的視覺、音頻和交互內容帶來沉浸感體驗,側重于游戲、視頻、直播與社交等大眾市場,AR強調虛擬信息與現實環境的無縫融合,側重于日常信息提示和工業、軍事等垂直應用。廣義來看,VR包含AR,且兩者可以實現不同程度的混合現實(MR)。
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VR/AR行業市場規模近年來保持高速增長。根據賽迪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VR/AR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13.5億元,同比增長46%;隨著技術日趨成熟,VR/AR在各領域的應用逐步展開,預計2023年我國VR/AR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
大眾消費領域支出最多
從行業應用來看,VR/AR在商貿會展、工業生產、地產營銷、醫療健康、教育培訓、文娛休閑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未來隨著VR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以及豐富的數據累積,VR將充分與行業結合,由此展現出強大的“飛輪效應”,快速帶動行業變革,催生出更多商業模式并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
B to C大眾消費領域(VR游戲、AR游戲、VR視頻等)是VR/AR行業支出最大的領域,根據IDC數據顯示,2020年B to C大眾消費領域VR/AR支出占比為52.0%。而B to B商用消費領域增長速度較快,隨著VR/AR技術的進步,VR/AR有望在商用消費領域產生更多應用場景。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詳細】
疫情帶來的銷量像是給PC巨頭們打了一發興奮劑。但是隨著疫情周期的拉長,供應鏈緊張的問題又尚未解決,這一波增長隱約危機四伏。
上周四美股盤后,戴爾(2022財年第二季度)和惠普(2021財年第三季度)都公布了截至7月末的季度財報,總營收平穩增長,無驚無喜。
報告期內,戴爾營收和EPS(Earnings Per Share,每股收益)均超華爾街預期,但凈利潤跌了不少:
總凈營收創新高,達261.22億美元,同比增長15%,超分析師預期的255.5億美元;
實現營運利潤13.72億美元,同比增長21%;凈利潤為8.80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下降20%;調整后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Adjusted EBITDA)為33.31億美元;
非通用會計準則下的攤薄每股收益(Non-GAAP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同比增長17%,為2.24美元,超過預期的2.04美元近10%。
惠普在財季內營收不及預期,增速放緩:
總營收同比增長7%達152.89億美元,未達此前華爾街預期的159.2億美元;
營業利潤為13.81億美元,同比強勢上升77%;凈利潤為11.08億美元,同比大漲51%;非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凈利潤增長了 71%,達到 12 億美元。
非通用會計準則下的攤薄每股收益為1美元,超過華爾街預期的0.84美元。
對兩大傳統巨頭當季的業績表現,投資者依舊憂慮重重。
財報發布后,戴爾和惠普的股價在盤后交易中雙雙下跌。紐交所開盤前,戴爾股價下跌 4.9%至98.55美元/股,惠普股價則下跌約 3.5%至27.89美元。截止周五收盤,戴爾股價為96.95美元,惠普為28.92美元。
在財報發布后的電話會中,戴爾和惠普都表示,供應鏈緊張導致的零部件短缺將會持續,訂單積壓的情況暫時沒有得到緩解。
“我們預計全行業的供應短缺,特別是IC的供應短缺將持續到2022年。”惠普CEO恩里克·洛雷斯(Enrique Lores)在電話會中說。“積壓訂單每個季度都在增長。這確實是由于消費者端對PC的強烈需求驅動的,我們預計這將繼續下去。”
成立于1939年的惠普與成立于1984年的戴爾,IT行業的兩大老兵,錯過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失意在過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疫情期間,居家辦公、在線教育、影音娛樂的需求推動了PC等數碼電子產品的銷售暴增,PC制造商們迎來又一次高光時刻。但是上游供應鏈問題依舊嚴峻,在危機和機遇并存的關頭,如何憑借戰略優化穩固增長?
在這背后,更大的問題是,熱潮會結束,但是消費端工作和生活模式的改變對IT業產生了更深遠的顛覆,云計算、數字存儲的要求在變革。這樣的背景下,老牌科技公司能否順應浪潮的方向,找到新的增長點?
PC熱度不減,供需關系失調
據調研機構Canalys追蹤,今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場出貨量增長13%,市場排位格局未有太大變化。
聯想市占率為的24.3%,依舊占據第一的位置 ,出貨量連續第三個季度超過2000萬臺,年增長率為14.7%?;萜找?2.6%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出貨1859萬臺,但增長平緩,只有2.8%, 主要由于歐洲、中東、非洲和日本市場的增速下降。戴爾依舊是市場老三,市占率為17%,出貨1398萬臺,年增長為16.5%。蘋果和宏碁也以兩位數的增長位列前五,出貨量分別達到了641萬和602萬臺。
全球PC市場份額前五分別是:聯想、惠普、戴爾、蘋果、宏碁 圖片來源:Canalys
看財報數據,戴爾主要業務線分為兩條:客戶解決方案(Client Solutions Group ) 和基礎建設解決方案(Infrastructure Solutions Group,ISG),外加旗下云計算軟件和硬件虛擬化服務商VMware。其中,CSG包括硬件產品,包括PC、平板、品牌外設以及附帶的軟件和服務;ISG是戴爾的服務器和網絡業務。
按業務區分,本匯報財季內,CSG業務是增長的主力軍,較去年同期營收上升27%至142.63億美元,占總營收的54.6%。與上一財季有明顯差異的是,消費者板塊銷售達到106億美元,達到32%的年增速,而商用板塊銷售額為37億美元,同比增長17%,不及上個財季42%的年增速。
戴爾CSG業務逐季增長情況 圖片來源:戴爾公司財報
相較之下,戴爾一直對ISG業務寄予厚望,希望借此脫掉“PC制造商”的帽子。從全球市場數據來看,戴爾在服務器市場也確實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調研機構IDC在6月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服務器市場報告顯示,戴爾售出48.9萬臺服務器,同比增長3.2%,占全球市場出貨量的17.5%,位居第一。但在財務表現上,ISG業務一直疲軟,沒有太大起色,本財季營收為84億美元,年增速只有3%。
戴爾ISG業務增長平緩 圖片來源:戴爾公司財報
惠普兩大業務支柱分別是個人系統(Personal System)和打印機業務(Printing),在匯報財季中,個人系統(包括臺式機、筆記本、工作站等)貢獻了68%的營收收入,104.06億美元,年增長為0.4%,實現8.69億的營業利潤,營業利潤率為8.4%,提高了2.9個百分點。
對于個人系統業務營收增長的停滯,面對分析師提問,CEO恩里克·洛雷斯在電話會上歸因于三點:
惠普的ODM外包模式,讓惠普在零部件短缺,商品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更為脆弱,現在公司正在拉近與零部件供應商之間的距離,希望盡快彌補供需差;
惠普產品線廣而復雜,零部件在不同產品之間的調用尚未優化至最佳狀態;
公司內部正在組建一個新的ERP系統進行訂單和零部件管理。
作為全球最大的打印機服務商,惠普的打印機業務部門依舊撐起近半壁江山。業務營收為49億美元,同比增長24%,營業利潤為8.57億美元。雖然業績隨著換機潮在增長,但是整個打印機行業近些年面對“無紙化辦公”、“綠色環保”的聲音,江河日下的局面并未改變。
惠普兩大業務線在本財季內業績表現 圖片來源:惠普公司財報
在兩家公司主力的PC業務上,戴爾當季體現的增長性高于惠普。應在財報發布后,摩根士丹利對惠普股票評級從增持下調為持有,并下調目標股價。該機構分析師Katy Huberty在報告中表示,她更看好戴爾表現,重申了對戴爾股票跑贏大盤的評級,“隨著商用電腦需求的復蘇,預計公司份額上升。”
尋找新增長點,但步伐緩慢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無論是戴爾還是惠普,在公眾心中總是以“傳統型科技企業”形象出現,星光遠不及亞馬遜、谷歌、 Facebook、特斯拉等與創新創業更近的科技標桿,與智能設備、移動互聯網、AI等新型技術也相距甚遠。在傳統強勢領域,如PC、服務器、打印機等,他們更多是在“守業”而非高速增長。
在業務層面,兩者各自對復雜的業務線開刀,艱難轉型。
戴爾的轉型是從一系列極具前瞻性的財務操作開始的。2013年,在個人電腦市場疲軟,戴爾業務縮水的情況下,以250億美元私有化。2016年,戴爾以670億美元完成對數據存儲公司EMC的并購,此次交易讓戴爾舉債500億美元,但是成功吞下了EMC的企業存儲和云計算業務。2018年,戴爾反向收購DVMT追蹤股票(為收購EMC而設立,與EMC持有的VMware股份相關聯)“借殼”在紐交所重新上市。
現在看來,戴爾市值740.04億美元,VMware市值620.8億美元,得益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這相比8年前戴爾退市時的身價,已經是水漲船高。今年4月,戴爾宣布將剝離81%VMware的股權給股東,來削減自己的債務。這場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的交易將簡化戴爾的資本結構。
這一番折騰,戴爾借助私有化的靈活性完成了對EMC的收購,從一個以直銷模式起家的PC廠商向企業級IT與云業務領域轉型。重新上市又成為被戴爾視為發展的加速利器。
在自身業務層面,戴爾也在從設備廠商向服務商走。近幾年,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等云巨頭的擴張搶走了傳統IT廠商的蛋糕。跟著云計算時代潮水的方向,今年5月,戴爾發布了新品牌APEX,提供按量使用計費的基礎設施服務和云服務。并且發布了針對行業性的邊緣計算解決方案的一系列產品。
圖片來源:戴爾官網
再看惠普的基本面。PC市場,與聯想的拉鋸戰尚未結束,而且略遜一籌。打印機市場雖然隨著混合辦公模式以及PC市場的火熱略有復蘇,但是在“數字化”、“無紙化”的大趨勢下,并無高增長性。前幾年聲勢頗大的3D打印機如今看來遠未到爆發點。
作為硅谷最老牌的科技公司之一,惠普在近40年的發展中,競爭對手換了一撥又一撥,經歷過數次轉型,但是在業務結構變化、經營震蕩中,并未等到撥云見日的時刻。
2015年,惠普一拆為二,分為負責經營個人電腦和打印機業務的惠普公司(HPInc)和專注于數據存儲、軟件和企業服務的惠普企業(HPE),即慧與。拆分后的慧與目前在全球服務器市場擁有15.9%的市場,出貨量排名第二,遜于戴爾。
兩家久經沙場公司如今不在科技行業的風口浪尖,但江湖總有些他們的“新故事” 。這兩年暴增的PC需求讓戴爾和惠普在自己的傳統強勢領域煥發了新鮮活力,但是一旦浪潮過去,如果沒有在其他高增長領域的排兵布陣,這樣的活力恐將難以維系。
作者 | 陳文琦
如今,芯片動輒數以億計的晶體管數量和復雜程度都預示著,系統復雜度將拉開芯片設計產業的新時代。而人工智能將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將改變芯片設計和驗證的方式。
數字經濟正從數字化邁向智能化新階段,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在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看來,“產業智能化在每一個領域都會發生。”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方向全部指向了智能化,“人工智能+”逐漸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驅動力。在智能化產業趨勢下,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芯片設計也逐漸成為行業研究的熱門方向。
早在2020年4月,谷歌AI團隊便描述了一種基于機器學習的芯片設計方法。Google Brain總監Jeff Dean指出,某些情況下,機器學習會做出比人類更加精準的決策,例如規劃芯片中的電路布局。該技術能夠極大地縮減研發設計周期,自動生成芯片布局方案,并且在功耗、性能和芯片面積(PPA)等關鍵參數指標上都有不俗的表現。
而前段時間,據Wired報道顯示,三星(Samsung)下一代Exynos處理器將采用AI進行芯片設計,人工智能設計軟件(DSO.ai)由新思科技(Synopsys)提供。這些芯片在設計完成并量產后,將會運用到三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中,并且有部分還將供貨給國產手機廠商。這就意味著,未來我們將有機會用上搭載由人工智能進行芯片設計的智能終端產品。
事實上,在利用AI設計芯片方面,三星只能算后來者。谷歌TPU(張量處理單元)采用人工智能優化;英偉達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產GPU和云計算TPU平臺。這無疑都在傳遞同一個信號,即芯片設計即將走向人工智能時代。
AI正改變芯片設計方式
跟隨著摩爾定律的逐級演進,芯片內部的復雜度和集成度都呈指數級增長,芯片設計的難度也大幅度提升。傳統EDA工具的發展越來越跟不上日益增長的芯片設計規模和市場需求。業界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案,來提升芯片設計的效率,降低設計門檻。
“未來十年,AI(人工智能)將會成為芯片設計效率提升1000倍的關鍵。”新思科技CEO Aart de Geus認為,傳統摩爾定律已經達到物理極限,制造工藝逐漸朝著異構集成、系統級封裝、Chiplets等方向發展。如今,芯片動輒數以億計的晶體管數量和復雜程度都預示著,系統復雜度將拉開芯片設計產業的新時代。而人工智能將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機器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將改變芯片設計和驗證的方式。
在傳統EDA設計工具中,芯片架構探索、設計、驗證、布局布線等工作的人力占比巨大。為大幅削減人力物力、縮減設計周期,EDA設計工具逐漸朝著智能化趨勢發展。利用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人工智能手段和方法,吸收過去的設計經驗和數據,形成智能化EDA設計的全新方法論。智能化EDA設計能夠有效減少人力投入、縮短設計周期、提高芯片設計及生產的性能和精度。
以芯片布局布線為例,作為芯片設計最復雜最耗時的步驟之一,芯片布局布線需要綜合考慮功率、性能和面積(PPA),還需注意密度和布線擁塞等方面的限制。對于工程師來說,網表圖節點數量龐大、網表圖放置的網格粒度以及計算產生的高昂成本都是芯片布局布線的難點,需要數周的迭代才能找到滿足多項設計標準的解決方案。
芯片布局布線
按照谷歌論文的說法,利用人工智能僅需6個小時便能完成芯片的布局布線工作,同時在不違背布局密度和布線擁塞的前提下,節省面積、提高信號完整性和穩定性,從而提高芯片可靠性。除芯片布局布線外,谷歌Apollo項目還將人工智能引入芯片架構探索,為芯片高效優化架構提供了新的框架。
正如前面所說,人工智能正在影響甚至改變著芯片設計的方式。三星、英偉達等芯片制造商都在積極跟進人工智能驅動的芯片設計,縮短自身產品迭代周期,力求提升自身行業競爭力,以時間和技術博得市場先機。而對于EDA廠商而言,開發以AI為內驅的EDA工具,加速EDA芯片設計智能化,成為其搶奪市場的核心戰略。
EDA智能化趨勢
EDA智能化趨勢愈演愈烈,新思科技、楷登(Cadence)等EDA知名廠商紛紛下場,開始了一場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EDA市場爭奪戰。這其中包括AI Outside和AI Inside兩方面布局,前者是通過EDA工具完善AI芯片的設計;后者將AI算法與EDA工具結合,優化芯片設計。
對于新思科技而言,該公司于2020年初推出了DSO.ai技術,將AI引入EDA工具,提高芯片設計的抽象層次,降低設計難度和門檻。受到DeepMind AlphaZero的啟發,新思科技DSO.ai解決方案利用人工智能和推理引擎,在芯片設計的巨大求解空間內觀察設計演變,并隨時調整參數和流程,通過強化學習來優化PPA,提高芯片設計生產效率。
對于新思科技推出的人工智能EDA方案,三星設計平臺開發部執行副總裁Jaehong Park也表示:“原本需要多位設計專家耗時一個多月才可完成的設計,DSO.ai只要短短3天即可完成。”
除三星之外,新思科技又與瑞薩電子(Renesas)展開了合作,將DSO.ai設計系統引入汽車芯片設計。
此外,新思科技還與IBM Research人工智能硬件中心密切合作,共同研發AI優化算法、計算加速器及其技術架構,并提出了2029年將AI計算效率和性能提升1000倍的宏大愿景。
新思科技DSO.ai優化芯片PPA
而對于另一家EDA巨頭Cadence,其布局布線工具Innovus內置AI算法及神經網絡算法,在混合擺放、快速布局規劃、時序壓降優化、光刻壞點修復等方面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此外,該公司還發布了Cerebrus技術,直接集成到楷登工具鏈中,可用于芯片設計的全部流程,協同工程師一起對芯片功耗、性能和面積等進行優化。Cerebrus采用機器學習技術來推動Cadence RTL-to-signoff實現流程,生產力提高十倍,設計實現PPA結果也有20%的提升。其增強學習模型可移植可重復使用,實現了自我優化循環。
今年,芯華章也發布了EDA 2.0白皮書,提出后摩爾時代EDA全新的設計方法學,解決設計難、人才少、設計周期長、設計成本高等問題,用智能化的工具和服務化的平臺來縮短芯片需求到應用創新的周期。其中,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路徑覆蓋了從芯片設計需求分析、芯片架構探索、設計生成、驗證、物理設計等一系列的流程。
在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智能制造趨勢下,芯片設計等半導體上游產業面臨著智能化轉型。芯片復雜度和集成度不斷提升,EDA設計工具也在不斷更新升級,融合更多新的技術,以滿足芯片市場對更快更小的追求。無論是國外巨頭,還是國內新秀,都紛紛布局AI設計芯片,助力EDA工具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
人與人工智能
一直以來,人工智能都飽受爭議,對于人工智能的信任和取代危機長期存在。誠然,用人工智能設計芯片將成為未來的趨勢,但這并非萬能藥。如新思科技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廖仁億所說,人工智能是EDA未來的終極形式。既然是終極形式,那就意味著當前階段還沒有完善和成熟,還不具備取代人類的能力。
綜合而言,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相結合才是芯片設計發展的大勢所趨。一方面,現階段,人工智能EDA設計平臺都是基于現有數據進行算法訓練,只能針對布局布線、架構探索等部分步驟進行,具有很明顯的局限性,無法完全脫離人類工程師。
人工智能驅動的芯片設計還不具備完全自主決策的能力。芯片設計流程的復雜性要求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得到最佳結果,否則便會面臨流片失敗的巨大損失。因此,在這些流程中,需要有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掌控全局,來確保AI跑出的結果是合理有效的。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增強,而非創造。它暫時還不具備完全獨立思考的能力,其所有的“思考能力”全部依賴于過往數據的整合分析和預測。只有人類智能才能突破從無到有的創造性技術,再利用人工智能顛覆傳統認知的極限,轉而反哺芯片設計的全部流程,從而實現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協同協作、遞歸完善的良性循環。
文︱郭紫文
圖︱網絡
...【詳細】8月31日,在北京舉辦的世界5G大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透露:中國5G終端連接數已近4億,5G基站數量將突破百萬大關。
從用戶數來看,今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的5G套餐用戶數為2.51億戶,滲透率達26.5%;中國電信的5G套餐用戶數為1.31億戶,滲透率達36.2%;中國聯通的5G套餐用戶數為1.13億戶,滲透率達37%。專家指出,目前我國5G網絡建設處于規模部署階段。按照14億人口估算2023年末5G基站要達到250萬以上,因此未來2至3年我國5G網絡建設仍將呈現持續推進趨勢。
眾所周知,5G之前,中國在通信領域一直沒有太大的話語權。1G時代,中國比國際最早商用晚了6年,2G時代欠缺核心技術,3G時代逐漸追趕,4G晚時代產業鏈不斷成熟。
但從5G開始,中國大有“趕超”甚至“引領”之勢,這也意味著我國的通信行業發展進入一個關鍵的節點,截至目前,中國累計建設的5G基站占全球的70%,5G連接數占全球的80%,跑在了全球前列。
中國5G領跑全球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焦點,5G關乎著經濟社會發展,甚至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自2019年商用以來,中國已經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5G網絡大國。在產業鏈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5G答卷,中國的5G網絡實現了5個“全球第一”:
全球第一張且規模最大的共建共享5G網絡;全球第一個200MHz大帶寬高性能5G網絡;全球第一張TDD+FDD混合組網的5G網絡;全球第一個規模最大規模5G SA網絡;全球第一個5G SA共享網絡。
2020年至今,雖然全球部分國家或地區的5G商用進度受到疫情的負面影響,但整體來說5G商用網絡仍然實現了大幅擴展。
據GSMA智庫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62個國家/地區的157張5G網絡投入商用,而中國5G的各項相關數據都處于絕對領先位置。
2021年,中國5G網絡規模已經形成引領態勢。在此基礎上,獨立組網(SA)成為5G發展的新目標,國內三大運營商均加速向5G SA方向演進,中國正式步入5G發展的新階段。
向世界傳播中國標準
中國5G已然處于世界領先,但也正是因為領先,導致沒有案例借鑒,只能不斷摸索向前。
5G最大的價值在于和產業的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從2020年中國發布以5G為首的新基建戰略開始,5G在產業端落地速度加快。
如今,5G的應用場景已經覆蓋工業、交通、醫療、能源等諸多行業,并逐步由單一場景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很典型的例子是疫情期間,眾多行業都遭遇挫折,而5G遠程會診、5G超清直播等得到廣泛應用,5G技術在防疫過程中大放異彩。
此外,中國領跑5G,不僅意味著我國通訊技術領先,更重要的是5G可以促進我國工業能力的全面提升,為“中國制造2025”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5G讓萬物互通互聯成為可能,萬物互通讓大數據、人工智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此外,與5G相關的應用、服務、商業會率先在中國成長、成熟起來,然后相關企業會通過“一帶一路”將中國制造、中國服務、中國標準傳播到全世界。
...【詳細】路透社25日消息,兩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已經批準了供應商數億美元的許可證申請,允許其向華為出售用于汽車零部件的芯片。
報道稱,在近幾周和近幾個月,熟悉流程的人士告知路透社,美國已批準供應商向華為出售用于視頻屏幕和傳感器等汽車零部件的芯片。
圖源sougo
制裁之下,手機業務停滯不前,汽車成為華為押注的輸血業務。不過從另一個層面講,一旦中國的半導體國產供應鏈有了質的飛躍,對美國半導體供應鏈也會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從當前中國芯片發展的趨勢看,這種場景并非沒有可能出現。
頂住禁令大山,決不放棄手機業務
從2019年5月開始,華為經歷美國多輪制裁,也從一開始的禁止使用美本土技術相關元器件、停用谷歌GMS服務,逐步發展為對華為芯片業務及5G相關技術的打壓。今年3月,美國進一步限制向華為供應的可以用于5G設備的產品,包括半導體天線、電池等零部件。
“美國禁令”之下,華為手機終端業務受到挑戰,7月底,華為發布了P50系列兩款新手機,不過均只能支持4G網絡,而華為更為高端的Mate 50系列,今年大概率不會再發布。
從市場份額來看,華為在今年一季度已經跌出全球市場前五,根據知名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排行榜顯示,以往穩居前三的華為已經跌出前五,被歸為“Others”行列。
華為財報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手機所在的華為消費者業務線銷量較去年同期萎縮了1201億元人民幣,降幅高達47%。
圖源pixabay
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為手機芯片庫存越來越少,雖然還能夠向市場供應手機,但現貨不足。
另外,受制于5G射頻前端芯片,即便華為能夠在新機上搭載麒麟9000 5G處理器,也無法支持5G網絡。
無論是只能發布4G手機,還是市場份額大幅下滑,都跟美國的制裁直接相關,但華為也會堅守手機業務的陣地。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我相信我們消費者業務能活下來,我們不會放棄手機業務。”他還舉例到:華為手機業務受到影響,但在全屋智能、音頻、顯示設備、運動健康等各個方面都獲得了大發展。
維科網認為,華為在核心的手機業務受重挫之下,亟需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來彌補“失血”,造車相關業務或將成為發力方向。
不碰房地產,汽車戰略不動搖
房地產、汽車、手機是全球前三大工業領域。
華為說過不會去開發房地產,但業務涉及全屋智能,可以服務到與房地產業務契合度較高的家庭市場。對于汽車業務,郭平強調了華為的一貫戰略:華為不造車,幫車廠造好車。
而汽車是全球的第二大產業,華為為車廠提供增值ICT部件,近段時間,手機以及科技企業造車的新聞非常多,小米、滴滴、百度造車的新聞層出不窮,有關“華為造車”的話題此前數度引發行業討論,但華為不造車的決心卻并未動搖。
在是否造車相關問題的回應上,華為多次引用創始人任正非在2020年11月簽發的《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文件,該文件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并稱:“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就在最近的在8月20日,長安汽車旗下阿維塔科技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擬通過公開掛牌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其高層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長安汽車高端智能電動車項目公司將由長安汽車、華為和寧德時代三方共同合資組建,此舉被媒體解讀為“華為首家參股汽車企業”。
華為隨即予以否認,表示其“至今為止并未投資任何車企。未來也不會投資任何車企,更不會控股、參股。凡是議論上說華為造車、或者參股汽車制造行業,均為謠言,勿輕信”。
圖源sougo
不可否認,智能汽車確實是當前的重要風口。一方面,是國內每年都在激增的新車銷量和新能源汽車的異軍突起;另一方面,汽車的智能化以及車聯網化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智慧化城市進程不斷加快的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程度也在飛速提升。中國現在年需求近3000萬臺車,未來會更多,即便只做中國市場,每年從每臺車上平均能夠獲取一萬人民幣的收入,市場空間也足夠大。如果放眼全球,全世界每年8000萬輛的汽車需求,如果都逐步實現智能化,這會讓本就擁有強大的國際化布局的華為有更多市場想象空間。
不造車的華為,在車輛智能架構、智能網聯、云計算等技術領域卻有較深的積累,正深度介入車載操作系統、軟件升級服務、出行平臺服務等。
7月份,華為在其官網宣布,華為已與大眾汽車的一個供應商達成專利許可協議。該協議包括華為4G標準必要專利(SEP)許可,涵蓋裝有無線連接功能的大眾汽車。該協議是迄今為止華為在汽車領域達成的最大許可協議。此外,華為的車企朋友圈還包括賽力斯、長安、北汽等企業,逐漸形成以ICT技術服務為核心的“5G汽車生態圈”。
顯然,在手機銷量大幅下滑之后,面對來自內部的壓力和外部的呼吁,華為并沒有改弦更張,跟隨今年的這一波造車浪潮,短時期內應該都還是看不到華為汽車。
相比于用賣車來填補手機業務,對于華為而言,加速將過去的供應鏈“備胎”扶正,系統性地解決供應鏈的短板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詳細】如今,科技已經處于世界的中心,人們的生活與數字技術交織交融。在計算機視覺、加密數字貨幣、去中心化金融、增強現實(AR)、元宇宙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下,對于CPU、GPU、FPGA等工作負載處理能力的要求也逐漸提升。正如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加速計算系統和圖形事業部總經理Raja Koduri所說,強大的計算能力至關重要。
早在2018年,英特爾便提出以制程、架構、存儲、互聯、安全、軟件為六大戰略支柱,并明確了計算新時代必要的四大基礎計算架構,即標量、矢量、矩陣和空間架構。2021年,帕特·基辛格擔任英特爾CEO一職,并宣布了全新的制造戰略IDM2.0,隨后英特爾公布了其有史以來最詳細的路線圖,涉及晶體管、互連、封裝等技術,持續拓展摩爾定律邊界。
Raja表示,無論是高需求工作負載,還是追求創新的客戶,都有一個共同的元性能要求。“為了在2025年滿足1000x(千倍級)處理能力提升的需求,我們要在每個技術領域,實現至少4倍左右的摩爾定律提升,這些領域包括制程工藝、封裝、內存和互連,而架構是將它們與軟件結合起來的‘煉金術’。”
工作負載千倍級提升需求
在2021年英特爾架構日上,Raja攜手英特爾多位架構師,面向CPU、GPU和IPU,發布了英特爾重大技術架構的創新,全面揭露了英特爾路線圖新產品背后的架構細節。
2021英特爾架構日架構創新
首個性能混合架構:能效與性能全面提升
自1978年x86架構誕生開始,英特爾持續完善x86架構生態,拓展其在計算機、服務器等高性能高功耗領域的市場。在本次架構日上,英特爾發布了全新一代的x86內核微架構,包括能效核微架構與性能核微架構,以及首個性能混合架構Alder Lake。
“英特爾的首要目標是,打造世界上極高能效的x86 CPU內核。”能效核微架構(E-Core)此前代號為“Gracemont”,英特爾利用intel 7 優化設計,提升面積效率,進而擴展產品內核數量,最大限度降低能耗,提高CPU能效比。
我們知道,Skylake是英特爾迄今為止最多產的CPU微架構。與之相比,能效核架構在相同功耗下單線程性能提升40%;相同性能時,功耗比Skylake低40%。其次,在吞吐量方面,與運行四個線程的兩個Skylake內核相比,四個能效核在性能提升80%的同時功耗更低,或者在提供相同吞吐量性能時,功耗降低80%。英特爾x86能效核的首席架構師Stephen Robinson介紹,高度可擴展的x86能效核架構,應用范圍覆蓋了從低功耗移動應用到多核微服務等領域。
能效核性能提升
x86性能核架構(P-Core)專為速度設計,突破了低時延、單線程應用性能限制。據英特爾性能核首席架構師Adi Yoaz介紹,性能核架構前身為“Golden Cove”,專注于實現CPU架構性能提升,不斷完善AVX矢量加速硬件、指令集架構(ISA)性能,為低TDP筆記本電腦、臺式機、數據中心提供全面的支持。此外,該架構以“更寬、更深、更智能”的特性,提高了指令執行的并行性及通用性能。在頻率相同的情況下,與Cypress Cove內核架構相比,性能核架構對大范圍工作負載實現了19%的處理能力提升。
性能核性能提升
將上述能效核與性能核的優勢相結合,英特爾在一個系統中實現了兩者的最佳結合,兼具高可擴展性、多線程、低時延特性。通過硬件線程調度器,英特爾將能效核與性能核無縫銜接,協同運行,最大限度提升系統的能效與性能。這就是英特爾首個性能混合內核架構Alder Lake,據英特爾Alder Lake首席架構師Arik Gihon透露,基于該架構的產品也將在今年開始出貨。
首個性能混合內核架構Alder Lake
“支持如此廣泛的功率設計和性能是一項艱巨的芯片設計挑戰,英特爾通過業界一流IP,實現了晶片級可配置,全面優化性能和效率。”Arik Gihon表示,英特爾Alder Lake基于intel 7制程,通過單一可擴展的SoC架構,支持所有客戶端細分市場。
全新獨立顯卡架構,發燒友級別性能提升
較之集成顯卡,獨立顯卡更能釋放潛能。從第9代到Xe-LP,英特爾已經連續兩年將顯卡性能逐年翻倍。今年,英特爾依然關注顯卡的性能和質量,專注于構建內核驅動程序本身的設計,并推出了Xe HPG獨立顯卡微架構,為游戲和創作工作負載提供了發燒級的高性能水準。對游戲玩家來說,英特爾獨立顯卡結合所有視覺元素,生成了近乎真實的視覺效果。
從引擎核心到邏輯設計,Xe HPG微架構進行了全面的升級和優化,完成了代碼重構,獨立顯卡本地內存利用率也得到優化,支持硬件光線追蹤、網格著色和采樣器反饋。為滿足高質量渲染,英特爾研發了易于集成的XeSS API,通過深度學習來提升渲染分辨率和質量。與Xe-LP的 Iris Xe Max 產品IP相比,Xe HPG將相對運行頻率和每瓦性能分別提高約1.5倍。
Xe HPG性能提升
針對Xe HPG微架構,英特爾還打造了Xe內核,包括16個矢量引擎和16個矩陣引擎(XMX)。其中,矩陣引擎能夠加速AI工作負載,實現高性能、高保真的游戲體驗,是英特爾Xe HPG實現高效計算的關鍵。
基于Xe HPG架構,英特爾推出Alchemist系列SoC,擁有出色的可擴展性和計算效率。據悉,該產品將于2022年第一季度上市,并采用英特爾銳炫(Intel ArcTM)作為新的品牌名。
數據中心架構新標準
面向數據中心領域,英特爾在技術模塊上的研發投入長達數年。本次架構日上,英特爾著重介紹了下一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Sapphire Rapids、基礎設施處理器(IPU)Mount Evans,以及面向百億億次計算的GPU Ponte Vecchio。
“我們正處于一場基礎建設革命中,計算本身與如何提供計算同樣重要。英特爾不僅提供從邊緣到云的計算能力,同時也為用戶提供建設數據中心的方案。”近期,在Six Five峰會上,英特爾發布了IPU基礎設施處理器,將基礎設施與用戶工作負載隔離,讓用戶更好地管控CPU,也為基礎設施功能減負,提升架構靈活性和吞吐量。
在提升計算能力方面,英特爾首席數據中心架構師Sailesh表示,Sapphire Rapids將為數據中心架構樹立新的標準,對計算性能和并行工作負載進行優化和提升。該處理器以模塊化分區架構為核心,采用英特爾嵌入式多芯片互連橋接(EMIB)封裝技術,能夠保持單晶片接口優勢,擁有高可擴展性、低時延和高橫向帶寬等優點。
Sapphire Rapids
英特爾另一項為數據中心提升計算能力的方案基于Xe HPC微架構的Ponte Vecchio芯片。英特爾Ponte Vecchio首席架構師Masooma Bhaiwala表示,該芯片是英特爾歷來最復雜的芯片,更像是包含諸多芯片的集合。英特爾將計算單元、Rambo單元、Xe鏈路單元以及包含高速HBM內存的基礎單元通過高帶寬互連進行組裝,實現單元之間低功耗高速連接。
Ponte Vecchio
在吞吐量計算密度與對高帶寬內存的支持方面,英特爾連續十年都處于落后地位。作為英特爾縮小差距的殺手锏,Ponte Vecchio芯片在每秒浮點運算次數和計算密度上已經具有業界領先優勢。
總結
在2021英特爾架構日上,英特爾CEO 帕特·基辛格表示:“我們的戰略和執行都在加速,我們正為英特爾創新與技術領先的新時代描繪藍圖。英特爾在軟件、芯片和平臺方面的深度與廣度,在封裝和制程工藝方面的技術,以及在大規模制造上的實力,賦予英特爾獨特的位勢,去抓住這一巨大的增長機遇。”
面向CPU、GPU、IPU等多個方向,從邊緣和終端設備到網絡、再到云,英特爾專注研發最優架構及平臺創新,以迎接日益艱巨的高性能計算挑戰。
...【詳細】前言:
一場安全事故、一位車主離世,將蔚來乃至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推上了風口浪尖。隨著事故繼續發酵,人們對于[自動駕駛]的質疑只會越來越多。
作者 | 方文
圖片來源 | 網 絡
特斯拉也不例外,大量的安全事故讓它飽受批評。在這種情況下舉辦的特斯拉AI日,自然會成為新的話題中心。
8月20日的[特斯拉AI日]活動也標志著智能汽車的賽道終于和機器人的賽道重合。
純視覺自動駕駛方案和Hydra Nets:一切為了純視覺化能力
特斯拉純視覺自動駕駛系統通過 8 個1280×960 12-Bit HDR 36Hz 攝像頭的數據輸入進單個神經網絡中,整合成 3D 環境的感知,這被稱為 Vector Space。
特斯拉純視覺方案, 基本構建原則是把自動駕駛系統看作一個生物,有眼睛、有神經、有大腦。
他們從頭設計了神經網絡,按照生物視覺方法去建模,并利用多頭路線,其中包括相機校準、緩存、隊列和優化以簡化所有任務。
為了實現更強大且精準的駕駛輔助系統,特斯拉將采用更加先進的多任務學習Hydra Nets神經網絡架構,并通過全車8個360°攝像頭來獲取道路信息為神經網絡學習提供更出色的條件。
其希望能夠打造一個類似動物視覺皮層的神經網絡連接,模擬大腦信息輸入和輸出的過程。
特斯拉的視神經網絡技術,通過攝像頭以純視覺的方式感知實際場景,經過不斷訓練和學習使得視神經網絡能擁有更強的道路預測能力,從而更像人類駕駛員。
這有效地使特斯拉能夠更快地標記數據,同時即使存在遮擋也可以保障車輛安全準確地導航。
而現在的純視覺算法[Hydra Nets]基于不同攝像頭的視覺內容進行識別的,而且訓練和推斷是端到端的。
該算法將多個攝像頭的視覺內容轉變為向量空間和道路特征。
有了更強大的算力支撐,純視覺的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將更快的實現。
神秘超算Dojo:革命性架構不斷訓練AI
2020年8月,馬斯克表示正在研發一款名為[Dojo]的神經網絡訓練超級計算機,將主要處理從特斯拉汽車在路上獲得的海量視頻數據。
Dojo采用了自研的芯片和為神經網絡訓練優化的計算架構,而非GPU集群。
它采用了創新的架構,將算力分布在復雜的網絡構造中,實現了極高的算力、高帶寬、低延遲的網絡吞吐量。
Dojo的訓練CPU屬于ASIC芯片,專注于人工智能訓練,采用7納米制程,可以實現1024GFLOPS的BF16算力,在芯片周圍的四向都有4TB/s的傳輸帶寬。
特斯拉宣稱它的效率超過了現有的GPU和TPU,其主要的優勢是在帶寬上。
與常見的CPU或是GPU相比,Dojo舍棄了大量功能模塊,加入了更多計算模塊,以換取更高的算力和效率,更適合計算類型相對固定、計算精度較低,但計算量十分龐大的AI領域。
在實際的算力表現方面,活動中展示的Dojo D1芯片模型,其運算能力能達到每秒362萬億次浮點運算。
未來如果將更多的Dojo D1芯片拼接在一起,結果可想而知。
特斯拉利用Dojo,在云端模擬了一個十分貼近現實的世界,用來訓練自動輔助駕駛技術。
與此同時,特斯拉還圍繞這套計算系統構建了完整的軟件堆棧,深度學習框架用的是PyTorch。
DOJO還能進行模塊化組裝,多個芯片間無縫銜接,組成超大規模的計算陣列,一個集合了25塊DOJO芯片的訓練模塊。
而且馬斯克這個DOJO只做一件事,訓練AI??梢岳斫鉃樗荒萌iT訓練輔助駕駛系統Auto Pilot和FSD。
DOJO項目負責人說,特斯拉DOJO是史上最快的AI訓練計算機。而且在同等功耗下,DOJO比現有計算機性能提升4倍、能效提升1.3倍、碳足跡只有原來的1/5。
這個基于大量視頻訓練AI算法的DOJO超級計算機,將于明年投用。
然后把這些數據交給DOJO,DOJO就可以實時繪制車周圍的環境圖,并且據此給車輛發出相應的指令,注意這里的關鍵點是實時。
無論是特斯拉Autopilot還是FSD,或者是別的新能源車企,目前也都只是輔助駕駛的領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功能,而DOJO的成熟應用可以加速從輔助駕駛到自動駕駛的過度。
圖片而DOJO就像是圍棋領域的阿爾法狗,它專注于自動駕駛領域,所以甚至可以超過人類駕駛員,成為自動駕駛車輛的全能領航員。
Tesla Bot人形機器人:[秀肌肉]背后的技術支撐
現階段的輔助駕駛需要人類隨時準備接管,更像是人輔助車,而不是車輔助人。
按照特斯拉的設想,基于AI的汽車的視覺感應系統應該如同人體系統一般。
按照馬斯克的預想,Tesla Bot會繼承特斯拉的車機系統,包括輔助駕駛等,能根據周邊的環境做出不同的動作,最終完成原本只能由人完成的體力勞動。
特斯拉這款人形機器人,身高約為1.72米,體重為56.7千克。按照官方的說法,它最多能夠攜帶20千克的物品,同時能夠以約5英里/每小時的速度進行移動。
這款人形機器人將沿用特斯拉工廠自動化機器的使用經驗,并利用該公司的Autopilot駕駛員輔助軟件所使用的一些硬件和軟件。
而此次特斯拉在人型機器人領域的嘗試能否得到市場青睞,重點也不在于人的形態,而是其實用性是否能滿足更多場景和需求。
單從特斯拉AI日上展示的相關產品來看,人形機器人可能只是特斯拉展示新技術的工具。
特斯拉或許在向外界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自家汽車上的核心技術,應用到機器人領域同樣很牛逼。
實際上,這款人形機器人可能只是為了展示特斯拉的超算DOJO以及FSD全自動輔助駕駛系統。
結尾:
特斯拉用一款人形機器人吸引了眼球,但這臺機器人背后是視神經網絡技術、Dojo超級計算機和Dojo D1芯片,這是特斯拉在人工智能領域推動完全無人駕駛和行走機器人的基石。
如今,特斯拉造出自己的AI超算,訓練AI模型將不斷提速,通過更多的場景、案例,最終實現更安全的自動駕駛功能。
通過視覺為汽車和機器人數字化周邊景像,這是馬斯克的技術路線。
部分資料參考:機器之心:《很突然、很驚艷,馬斯克公布特斯拉人形機器人,自研超算Dojo亮相》,愛范兒:《剛剛!特斯拉發布史上最快計算機,還有一個神秘機器人,真「鋼鐵俠」要來了嗎?》,差評:《馬斯克昨天發了個芯片,還想造世界第一超算?!?,雷科技:《為了宣傳自家計算機和FSD,特斯拉做了個“人”》,好奇橙柿:《機器人的背后,是特斯拉對自動駕駛的野心》
...【詳細】每到財報季,大廠的財報數據總能引起一陣“羨慕嫉妒恨”。因為在他們的財報中總能窺探出很多“秘密”,包括經營數據以及外界最“關心”的員工平均薪酬。
8月18日,騰訊公布了2021年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騰訊營收1383億元,同比增長20%;凈利潤為4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第二季度調整后凈利潤為340億元,同比增長13%。
根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騰訊的總營收為2735.62億元,同比增長23%;凈利潤為903.54億元,同比增長46%;經調整后凈利潤為671.57億元,同比增長17%。
作為互聯網的絕對頭部企業,仍然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對于市場來說已經是超出預期了。
但實際上,今年以來以騰訊和阿里為首的互聯網企業“日子”是真的不好過。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
今年以來,騰訊的股價已經下跌超22%,如果從最高點算起騰訊已經下跌超過了42%,如此大幅的下跌且并沒有止跌的跡象。
那么,財報發布之后是否會有一波止跌回升呢?
另外,今年因為游戲的問題,騰訊再次被拋到了風口浪尖之上,未來調節的方法也可能是取消對互聯網的稅收優惠政策。
此外,本季度財報騰訊也是首次披露了12歲以下玩家的游戲流水占比。
根據騰訊披露的數據,今年二季度16歲以下未成年人對其在網絡游戲流水的占比為2.6%,其中12歲以下未成年人的占比僅為0.3%。
同時騰訊還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為游戲行業打造健康的游戲環境,并且進步一加強了在中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
騰訊因為游戲被炮轟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這種情況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而且從營收的角度看,16歲以下用戶占比非常少,但是引來的“麻煩”卻是最多的。目前騰訊已經完全禁止了12歲以下未成年的游戲消費行為。
我認為,未來如果再出現類似的事件,那么騰訊可能會完全限制16歲以下青少年游戲充值的行為。
且從2021年二季報來看,二季度騰訊游戲收入為430億人民幣,增幅為12%。同其他業務板塊對比游戲板塊的增幅實際上是放緩的。此外,騰訊在財報中還明確地提到了“雙減、雙打”,估計此后對于未成年保護工作也會成為其他互聯網大廠的一項“標配”。
最后,騰訊的人均收入也是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根據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騰訊的員工總數為94182人,薪酬支出為443.88億元,也就是說騰訊員工平均薪酬為47萬元,平均到每個月約為8萬元。
這么高的薪資,果然是別人家的公司。
同騰訊財報一起發布的還有一份公告,騰訊稱,繼投入500億元啟動“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后,騰訊宣布再次增加500億元資金,啟動“共同富裕專項計劃”,并深入結合自身的數字和科技能力,在諸如鄉村振興、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層醫療體系完善、教育均衡發展等民生領域提供持續助力。
對于互聯網巨頭而言,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成就了今天的市場地位,成為行業龍頭之后,社會責任就成了和企業發展同等重要的事情,所以,未來十年,騰訊、阿里等企業除了企業發展,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同樣也是他們的發展重心。
...【詳細】8月18日,百度世界大會2021上,百度宣布自主研發的第二代百度昆侖AI芯片——昆侖芯2實現量產。
據介紹,昆侖芯2采用7nm制程,搭載自研的第二代XPU架構,相比一代性能提升2-3倍,適用云、端、邊等多場景,未來將在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能助手等多個場景大顯身手。
值得一提的是,昆侖芯AI芯片除了擁有自研XPU架構及多項自主設計,也已與飛騰等多款國產通用處理器、麒麟等多款國產操作系統以及百度自研的飛槳深度學習框架完成了端到端的適配,擁有軟硬一體的全棧國產AI能力。
2018年7月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宣布百度將推出自研AI芯片昆侖。
昆侖芯片的定位是通用AI芯片,2019年12月,百度對外宣布首款用于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的昆侖1代AI芯片完成研發。
百度稱,昆侖1在低于150瓦的功率下能夠實現256TOPS的INT8處理能力,以及每秒260萬億次定數運算性能,與英偉達V100S和寒武紀同期推出的思遠270相比,算力領先。
2020年年底,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透露,昆侖1量產超過2萬片并實現規?;渴?預計昆侖2將在2021年上半年量產。
來源:快科技
...【詳細】8月20日,特斯拉AI日發布會在其美國加州總部召開。本次發布會展示了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感知和決策方面的最新技術成果,其中自研的AI訓練Dojo D1芯片和超級計算機Dojo成為發布會重點,同時推出了特斯拉的下一個大型項目:特斯拉Bot機器人。
如今,特斯拉已經不滿足于被大眾定位為新能源汽車公司,馬斯克著重強調,特斯拉是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
不可否認的是,特斯拉的自動化能力很強,諸多成熟技術都可以復用到制造機器人之中,再以雄厚的AI能力托底,特斯拉正在打破大眾對其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認知,也意味著特斯拉將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更多動作。
Dojo讓自動駕駛變成可能
特斯拉一直標榜自家的電動車具備高度自動化的輔助駕駛能力。
具體到技術層面,特斯拉介紹了「視神經網絡」技術,通過攝像頭以純視覺的方式感知實際場景,經過不斷訓練和學習使得視神經網絡能擁有了更強的道路預測能力,從而實現自動駕駛。
相比過去通過圖片作為場景感知的方式,視神經網絡技術能實時繪制實景地圖,更精確地監測周圍環境及物體。
而要想更加真實地復刻現實場景,必然需要海量的數據支撐,在本次發布會中,特斯拉也向外界展示了數據積累,在繪制實景的過程中,特斯拉使用了10億個圖形數據,同時對50個國家進行視頻數據收集,以進行自動駕駛算法訓練。
同時特斯拉還重新設計迭代了神經網絡,利用了多頭路徑,包括攝像機校準、緩存、隊列和優化以簡化所有任務。使得特斯拉可以在行駛時有效地實時繪制地圖。
大數據背后,必然要用到AI來訓練,依托AI,特斯拉拋棄了各種雷達,僅采用純視覺實現自動駕駛,而指導這一切的大腦變得尤為重要。
于是,特斯拉研發了DOJO超級計算機以及D1超算芯片來支持自動駕駛。
DOJO超級計算機的內核是D1,每個DOJO由25顆D1芯片組成,形成36TB/s的帶寬和9PetaFLOPS(9千萬億次)算力。
未來,DOJO還可以組合成為全球最強算力的超級計算機集群,特斯拉 Dojo 項目負責人 Ganesh Venkataramanan 表示,Dojo 有望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之一。
作為DOJO核心的D1芯片基于7nm工藝,包括500億個晶體管數量,內建354個訓練節點,僅內部的電路就長達17.7公里,BF16精度下算力高達362TFLOPs,片上帶寬10TBps/dir,而將25塊D1芯片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最終版的Dojo。
在應用時,120 個這樣的 D1 芯片區塊被整合為一個 ExaPOD,顧名思義,它有每秒超過 1 億億次的運算能力(10 的 18 次方),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 AI 訓練計算機。
特斯拉Autopilot工程主管Milan Kovac介紹道,目前DOJO有超過50萬個訓練節點,每個模塊算力為9 petaflops,每秒36 TB的區塊外帶寬。
值得一提的是,性能如此強勁的芯片,功耗卻只要400W,D1芯片在降低功耗的同時,還大幅提升了算力,讓下一代超級計算機的算力有望提升十倍以上。
這些芯片可以幫助訓練模型從特斯拉汽車內的攝像頭收集的視頻源中識別各種項目。模型訓練需要大量的計算工作。“我們應該在明年讓 DOJO投入運營,”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說。
更為瘋狂的是,DOJO所有的潛能都只用來做一件事:讓自動駕駛成為可能。
機器人是特斯拉AI日最大彩蛋
如果說DOJO超級計算機和D1超算芯片是特斯拉AI日最大的亮點,那么特斯拉Bot機器人就是最大的彩蛋。
據悉,特斯拉Bot機器人將有 1.72 米高,56.6 千克重,機器人的臉上有一個屏幕,以顯示有用的信息。此外,它還將擁有人類水平的雙手,四肢則使用 40 個機電推桿進行操作,有兩只腳,支持反饋感應,以達到平衡和敏捷性。
而且特斯拉機器人還搭載了裝配在特斯拉車型上的AI設備,比如自動駕駛輔助的攝像頭將為機器人提供視野,而全自動駕駛計算機將作為機器人的內部中樞部件,協調各個部位的運轉和協作。此外機器人將利用多攝像頭組成視頻神經網絡,該功能具備的規劃、標簽、模擬以及配套工具將用于提高機器人高效地運行、準確地執行任務。
馬斯克表示,制造機器人是合乎特斯拉的產品邏輯,因為特斯拉汽車是機器人,特斯拉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公司”。
也許在明年“某個時候”,特斯拉會推出特斯拉Bot機器人的原型,而且還將利用DOJO超級計算機的訓練機制來改善機器人的功能。
而談及推出特斯拉Bot機器人的初衷,馬斯克還在發布會上說到,“未來雖然不缺乏勞動力,但體力勞動將是‘一種選擇’。”機器人將替代人類進行一些體力勞動,特別是很多枯燥和不安全的工作。
...【詳細】